日本的江户时代跟明朝末期到清朝末期是同一个阶段,属于日本最后一个武家统治的封建朝代。因为最大的封建主就是将军,将军直接管理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,全国其他地区分成大大小小两百多个「藩(fan)」,藩主必须听命将军。将军与大名(日本古时封建制度对领主的称呼)都养着自己的家臣即武士,他们构成了幕府统治的基础,从而形成了由幕府和藩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幕藩体制。
在江户时代,全体居民都被严格地分为四个阶层:武士、农民、手工业者和商人。期间日本对外实行锁国政策,严禁与外国贸易,禁止日本与海外交往,把外国商人和传教士驱逐出境,只许同、朝鲜、荷兰等国通商,属于标准的闭关锁国政策。
不过这种闭关锁国确实让日本国内由此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,经济获得平稳发展,所以文化创作也由此繁荣。江户地区当时是日本经济中心,也是消费中心,这里形成了发达的商业文化和部分富裕阶层,浮世绘也是从这个时候由一些市井画工开始创作,它类似一种小报性质,刚开始以反映一些具备时效热点的大众生活文化为主。
其实最初的浮世绘是借鉴了古代的木刻版画手法,所以浮世绘最初是以小说插画或者民间故事绘本这样的存在的,我们可以理解为,江户时期的日本人借鉴了明清时期的木刻版画技术及手法,孵化出浮世绘。因为明清年间,正是木刻版画发展最鼎盛的时期,几乎每本书都存在插图,每一张插图都精心制作,原因是那时很多著名的文人墨客都参与其中,比方说唐寅(唐伯虎),他就曾为《西厢记》这本书创作插图。
但问题是,其实版画这种形式并非明清时期流传到日本的,而是更早的唐宋时期,具体的形式就是佛经,因为的木刻版画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的画像砖,就是下图这种:
这种画像砖的制作很简单,就是用木材制造阳文(内容凸出),直接压到湿砖上面,等砖块干后,就形成了浮雕形式的凹形画像,当时这些砖主要记录生活中的故事,所以我们在图中可以看到一些关于打猎为题材的图像。
到了唐代,雕版印刷技术发明了,版画就水到渠成的诞生了,那时版画主要应用在佛经上,比方目前收藏于英国不列颠博物馆的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》的一张插图,就是现存,也是世界最早的木刻版画。
众所周知,日本有个旅游胜地叫长崎,这个地方距离上海仅仅800公里,是自古以来中日沟通的必经之地,而唐宋时期的佛经就是通过长崎这个地方流传到日本的。以日本扬名世界的善学之道,毫无疑问的,他们很快就学会了佛经上这种插画艺术形式,并且很快应用到自己的出版物中,大致在桃山时代(1568-1615 丰臣秀吉统治)日本的京都与大阪就开始出现有木刻插图的「绘入本」(文字比插图重要)文学类书籍了。
但这距离浮世绘的真正形成还差一步。江户时代出现了一个关键人物,他被公认为是浮世绘创始人,他叫菱川师宣,出生年份已经不详,但逝世于1694年。他出生于江户附近的安房国保田村,家里经营染织品缝纫,父亲是金银织绵艺人,所以菱川师宣小时候就跟父亲学习画绣花图案,大致20岁左右开始涉足江湖,为市井小说手绘插图。
这些插画从形式上看和的木刻版画几乎是没有区别的,真正让浮世绘称为浮世绘是在于菱川师宣的一个重要举动,就是他将这些插图从绘本中分离,独立的以单幅形式创作,日本称为「一枚摺」,一枚摺当中图画不再是文字的依附,图画就是主题本身。
这个区别其实很大,因为明清的木刻版画主要都是以插图身份存在,是为了说明文字,衬托文字存在的,而浮世绘则是独立的绘画作品,文字反而成为了其说明补充的部分,当然浮世绘作为插图也是一个重要的存在形式。
最初菱川师宣的单幅浮世绘画面还是单色的,就是黑白两色,日本称为「墨摺绘」。因为当时还不具备多色版套印的技术,但个别画师会为了满足一部分客户的需求,手工上色。
菱川师宣流传于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以下这幅《回首美人图》:
这幅作品对浮世绘的重要意义在于,基本奠定了「美人画」的基础,美人画属于浮世绘当中的一个主题大类,主要以绘制年轻女子为题材,其中包含了游女(即)和茶屋看板娘(招牌女郎)等,其它的主题大类有役(yi)者绘、名所绘、武者绘等等,还有一部分以为主的春宫绘。而菱川师宣为了迎合市场其实有大量的春宫绘作品,但其描绘不算非常露骨,比方《冲立之影》、《低唱之后》。
文章来源:《船海工程》 网址: http://www.chuanhaigongcheng.cn/zonghexinwen/2022/1212/510.html